您好,wuli法师欢迎你!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吸引力法则:一个埋藏千年的秘密


吸引力法则:一个埋藏千年的秘密

吸引力法则这个说法,尽管被很多的作家广泛应用,但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然而,在“新思想主义者”(新思想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一场思维运动,主要发起者为当时的心理学家、作家和医生等,影响非常广泛)眼中,普遍的共识是吸引力法则,意思为“相似的吸引相似的”,并把它应用到有意识的渴望中。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感情和信念会引起物理世界的变化,即吸引与上述思想一致的积极或消极的经验,且通过或不通过行动获得这样的经验。这个过程一直被描述为“吸引力法则的和谐共振”或“你获得你所想的;你的思想决定你的经历”。

这个说法与新思想的信念和实践紧紧相连,它最普遍的定义从其中产生,但它也在其他深奥的领域如神秘主义和神学中长期有效(并得到更复杂的发展)。近来,新思想运动在100年前的观念通过2006年的电影《秘密》而重新大为流行。

物理世界不通过任何物理作用而能改变的观念一直遭到批评。因此,科学界举出法则这个科学词汇的误用和倡导吸引力法则者及一些新思想运动和精神性广泛支持者所作的声明缺乏科学证据。

其实,吸引力法则背后的观念并不新鲜。这个观念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由于印度教在神学上的影响,它在早期的神学教程中也提到。在1877年,“吸引力法则”被赫勒娜·布拉娃特斯琪(Helena Blavatsky)在她第一本关于深奥的神秘学说的书——《揭开伊西斯的神秘面纱:古老智慧传统的秘密》中提到。在1902年,一个与吸引力法则相似的原理,但不叫这个说法,在詹姆斯·艾伦写的《像一个人那样思考》中被提到。这个题目来源于古代的《犹太箴言书》第23章第7句:“一个人在他的心里怎么想,他就怎样。”

真正研究吸引力法则的鼻祖是威廉·沃克·阿特金森,在他的新思想主义书籍中第一次运用这个说法,即《吸引力法则——神奇的个人磁场效应》。阿特金森是《新思想》杂志的编辑,信奉印度教,是一位印度大师的学生,还是100多本各种各样关于宗教、神灵和神秘等主题书的作者。接下来,“吸引力法则”这一概念在当时很多的作家、心理学家的著作中得到广泛的介绍,如华勒斯·华特斯的《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查尔斯·哈尼尔的《硅谷禁书》、罗伯特·柯里尔的《秘密》系列丛书、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等著作都对“吸引力法则”进行了大量的阐述。

到20世纪中